发布时间:2024-11-05 21:35:00 来源: sp20241105
2023年,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,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,新时代美好生活更有温度、更有质感、更有内涵。
群众文化活动老百姓唱主角
在四川成都市温江区,26座24小时留灯书屋全天候留灯不打烊。安静温馨的阅读环境里,一杯茶、一本书,逐渐成为群众的生活日常。
“无论多晚,这里为我留灯”的温暖,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情感认同,让“温江区打造特色留灯书屋”在成都“人民阅卷·十大市民点赞项目”评选中拔得头筹。
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努力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。除了传统公共文化设施以外,以“城市书房”“文化驿站”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迅速。
“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颜值高、设计感强、内容多、运行灵活,目前已超过3.35万个,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。”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陈彬斌说。
今年2月,“大地欢歌”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启动,全国各地陆续举办12项主体活动和80多项示范活动,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。
原来春节期间举办的“村晚”,今年开始一年四季都举办,在农闲时节成为“四季村晚”。
12月22日,2023年全国“四季村晚”冬季主会场活动在浙江省丽水市古堰画乡举办,以“村晚”为团聚契机,营造“家家户户办村晚”的浓厚氛围。
作为中国老百姓参与人数最多的文化活动之一,广场舞也是越跳越红火。
今年的全国广场舞大会在各地汇演的基础上举办了全国6个片区展演,在贵州贵阳还举办了广场舞之夜活动,带动全国举办广场舞活动超过2.4万场。
可以说,如今的群众文化活动是老百姓唱主角。据统计,现在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已经超过46万个,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。
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
预约参观要“拼手速”、沉浸式观展体验十足、逛文创店把“网红文物”带回家……除此之外,到博物馆参观的人们还感受到了一些新变化。
上海博物馆、苏州博物馆等热门场馆高峰期加开“夜场”,四川博物院等专门设立了服务于未成年人、老年人等群体的快速预约和检票通道——优化服务供给、提供更多选择,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需求被更好满足。
故宫博物院禁止商业拍摄入院,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台研学机构管理办法、进一步规范馆内讲解秩序,多家博物馆联合有关部门打击“黄牛”抢票、囤票等行为——探索提升管理水平、维护参观秩序,人们的参观体验更优化。
“目前,我国类型丰富、主题多元、普惠均等的现代化博物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。博物馆正在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表示。
世界文化遗产地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,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接待游客3460万人次;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,释放人民的智慧、社会的活力……亲近文化遗产,成为新时尚。
与此同时,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新时代美好生活赋能添彩。
文化和旅游部等年初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,苗族蜡染、曲阳石雕、黎族织锦等“老手艺”成为百姓就业增收新亮点。
如今,全国已设立6700余家非遗工坊,覆盖脱贫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县,对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
亲子客群扎堆研学旅行,文博场馆一票难求,City Walk(城市漫步)刷屏社交网络……今年以来,旅游市场持续火热,人民群众多样化、品质化的旅游需求带动行业不断升级。
从数据看,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36.74亿,实现旅游收入3.7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75.5%、114%。居民旅游需求得到集中释放,居民出行大幅度增加。
从业态看,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并重发展。通过发展大众旅游、智慧旅游、绿色旅游、文明旅游,建设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,试点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,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等,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。
从淄博烧烤到城市漫步,从暑期的研学游到当前的冰雪游,文旅融合正向深度推进。非遗旅游、研学旅游、城市漫步、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加速发展。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。
旅游公共服务也在进一步完善。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强旅游风景道、旅游公厕等建设管理,改善道路交通、停车、通信、导览等服务设施,推出更多惠民便民举措。
营造良好市场环境,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部署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。行动期间,各地累计检查旅行社、旅游团队、导游等共计32万余家(人)次,办结旅游市场案件2400余件,有力打击了旅游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,维护了旅游市场整体平稳有序。
“坚持主客共享,倡导文明旅游,提升服务质量,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出行更安心、住宿更舒心、购物更放心、娱乐更开心、观演更润心、服务更暖心。”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说。(新华社记者周玮、徐壮、杨湛菲)
(责编:王连香、李楠桦)